晚秋染盡古村色,煙火尋常皆是美。11月7日,走進中國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縣——福建連城,青山環抱間的培田古村,古街古巷曲徑通幽;黛瓦粉墻下的四堡雕版古鎮,非遺技藝薪火相傳……

“十四五”期間,坐擁16個國家級、18個省級傳統村落的連城縣,作為客家祖地和革命老區,秉持“保護為先、利用為基、傳承為本”理念,走出了一條“幫扶與內生并舉、傳統與現代共生”的特色發展之路。通過科學規劃引領、多元主體參與、活化融合賦能,連城讓古老村落重煥生機,讓鄉愁記憶有了溫暖歸處,成功打造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的“全國樣板”。
規劃領航 構建系統化保護框架
規劃是傳統村落保護的靈魂。連城始終堅持“規劃先行”,將習近平總書記來閩考察時對培田古村落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到實處,搶抓住建部對口支援和住建廳掛鉤幫扶契機,構建起多層次、全覆蓋的規劃體系。縣委、縣政府成立由縣委書記任組長、縣長任第一副組長的工作領導小組,設立縣傳統村落保護利用中心,建立古建筑資質企業庫,為保護工作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障。
聘請北京清華同衡設計規劃院編制《連城縣域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規劃》,完成“一村一規劃”編制,繪就“串點成線、連線成片”的發展藍圖。制定實施三年整治提升、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等系列實施方案,出臺農村建筑風貌管控辦法和住宅通用圖集,建立“一村一檔”保護管理信息系統,讓保護利用工作有章可循、有據可依。

依托“培田聯動片區”“新泉聯動片區”等五大片區,連城將歷史建筑、文化遺產、古樹古橋等元素納入村莊規劃,推動保護工作從“單點突破”向“連片推進”轉變。借助住建部對口幫扶“1+1+1”組團機制,5.16億元幫扶資金和158個落地項目精準對接本土需求,用于傳統村落配套項目建設,為古村保護注入強勁外力。這一“規劃引領+機制保障+資金聚合”的做法,已被住建部列為可復制經驗推廣。
多元參與 激活古村內生動力
“以前老房子漏雨沒人管,現在政府給補貼讓我們自己修,既保住了祖宗留下的家業,住著也舒心。”四堡鎮霧閣村村民鄒鳳陽的話,道出了連城村民在古村保護中的角色轉變。連城推行“以獎代補”機制,政府1元引導資金撬動3元社會資本,兩年內吸引超3.7億元社會資金投入古村保護。
通過成立15個村級理事會和保護協會,引導鄉賢以捐贈、資助、技術服務等方式參與其中。新泉鎮通過該模式發動鄉賢捐資73萬元,修繕溫泉公祠等6個項目,鎮政府給予18萬元資金補助,充分調動了社會資本參與熱情。在村民和社會力量的共同參與下,53處重點古建筑重煥光彩,村民也從保護“旁觀者”變為“參與者”和“受益者”。
海峽兩岸的智慧碰撞為古村發展增添新活力。連城引入臺灣團隊深耕空間活化、民宿運營等領域,打造閩臺合作樣板集鎮。“連城的古村落保留著最本真的鄉土氣息,我們把臺灣的運營經驗帶過來,讓傳統空間更適應現代生活。”閩臺鄉建鄉創團隊負責人鄧枝綠表示,兩岸鄉建鄉創正實現良性互動,讓傳統村落既留得住古韻,又跟得上時代。
活化融合 釋放文旅經濟效能
保護的最終目的是更好地發展。連城立足各村落的地域條件和資源稟賦,探索“文農旅”融合發展模式,讓沉睡的古村資源轉化為發展優勢。培田古村落作為央視《記住鄉愁》第一集拍攝地,通過“整體保護+旅游激活”,打造“中國培田耕讀小鎮”,接待游客從2013年的4.05萬人次增長至年超50萬人次,2025年上半年,培田共接待游客35.3萬人次,實現旅游收入1302.14萬元。
如今的培田,12家特色民宿、74家農家樂遍地開花,“夜八景”沉浸式夜游項目璀璨奪目。修繕后的古民居被活化利用為耕讀傳家陳列館、紅色記憶陳列館等特色展館,十二屆春耕節吸引游客體驗犁田插秧,非遺工坊讓十番音樂、米凍制作等技藝煥發新生。83名“新農人”通過電商平臺,將連城地瓜干、白鴨等農特產品銷往全國,讓村民共享發展紅利。
四堡鎮作為明清時期中國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之一,依托4個國家級傳統村落資源,打造中國四堡雕版印刷古鎮。通過修繕歷史建筑,改造古街古巷,建設“一溪兩岸”休閑區,讓古鎮從“一處美”邁向“全域美”。如今的四堡,雕版印刷年銷售額突破500萬元,古街巷道中,游客或探尋非遺魅力,或體驗印刷樂趣,古老技藝成為帶動發展的新引擎。

文旅、紅旅、農旅深度融合,打破“門票經濟”局限。新泉鎮深挖紅色資源,推進紅色走廊、革命舊址群建設,打造“紅色研學+溫泉康養”模式;塘前鄉依托“環冠豸山”片區優勢,發展漂流、露營等新業態;白石村以“白石仙居”為主題,打造原生態山地傳統村落,形成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的生動實踐;四堡“山上種李+山下雕版”模式,讓古村資源成功轉化為發展優勢。
從紅四軍“新泉整訓”舊址群,到“客家莊園”培田古村落;從雕版印刷的墨香古韻,到客家民俗的鮮活熱鬧,連城的傳統村落既保留了“中原古文化活化石”的歷史肌理,又煥發著鄉村振興的時代活力。
在保護中發展,在發展中保護。連城以匠心守護古村肌理,以創新激活內生動力,讓傳統村落成為承載鄉愁記憶的“精神家園”、推動鄉村振興的“產業高地”、惠及民生福祉的“幸福家園”,為全國傳統村落保護利用提供了可復制、可推廣的寶貴經驗。
記者:黃水林 鐘桂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