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秋時節,閩西連城層林盡染、生機盎然。11月3日,在位于姑田鎮的福建省連城邱家山國有林場,靈芝加工廠房內自動化生產線飛速運轉;在瑤林共富林場的苗木基地,林農們忙著修剪枝葉、管護苗木——這幅忙碌又鮮活的圖景,正是連城縣以“共富林場”破解“守著綠水青山難增收”難題的生動縮影。


四庫聯動:讓綠水青山成“生金”活資源
作為閩江、九龍江、汀江“三江源”之一,連城森林覆蓋率達81.49%,穩居龍巖市首位。可曾幾何時,林農守著滿山翠綠,卻愁著“綠水青山怎么換金山銀山”。如今,以邱家山國有林場為標桿,連城創新的“四庫聯動”路徑,讓生態資源真正“活”了起來。

“水庫”筑基,守好源頭活水2023至2025年間,連城聚焦流域生態安全,完成8000畝生態林、15500畝退化林修復,清一色選用木荷、閩粵栲等鄉土樹種打造水源涵養林。如今,當地森林蓄水能力提升30%,水土流失量減少35%,潺潺溪水繞山流,筑牢了“三江源”的生態屏障。
“碳庫”生金,空氣也能換收益。1.3萬畝高固碳營造林示范工程里,松樹、杉木郁郁蔥蔥,每年能多固定超萬噸二氧化碳。“以前哪想過,樹吸的碳也能換錢!”林農們拿著碳匯分紅款,切實嘗到了“生態紅利”的甜頭。


“糧庫”滿倉、“錢庫”充盈,則靠產業“造血”。邱家山國有林場在溫泉、中堡管護站開辟800畝林下經濟示范基地,“靈芝+麥冬”立體套種讓年產量比試點時漲了50%;1.5萬畝杉木速生豐產林用精細化種植技術,4年生的杉木平均樹高就達4.5米,遠超行業標準。機器轉起來、苗木長起來,生態優勢穩穩變成了經濟優勢。
利益聯結:讓林農從“看客”變“掌柜”
“不是簡單給政策,而是帶著大家闖路子!”邱家山國有林場場長馬秋華的話,點透了共富林場的核心——讓林農站C位。通過“林場+村集體+合作社+農戶”的聯結模式,曾經的“旁觀者”,如今成了“參與者”“受益者”。

在邱家山,每年有4萬多人次林農能拿到育苗、造林、護林的務工崗位,單是務工支出就超800萬元;林場和村集體合作造林,年均分紅150多萬元。中堡村的華崇灶最有發言權:“以前守著山林沒頭緒,現在跟著種靈芝、管竹林,一年務工能掙2萬多,還能拿分紅!”村里的林下種植合作社運營著300畝靈芝基地,年產值達300萬元,40多戶林農戶均年收益超2萬元。

就連“種得出、賣不掉”的麥冬,也有了好出路。林場聯合企業搭建“企業供苗—林場示范—村民參與—訂單回收”的鏈條,林農種多少,企業收多少,徹底打消了“賣難”顧慮。同時,林場組建“專家+技術員+農戶”三級服務網絡,開展各類技術培訓,讓林農掌握“致富手藝”。
瑤林共富林場的“四有”機制更讓人心暖。整合15050畝林地后,林場聯合6個村集體、30多戶農戶,搞起杉木大徑材、毛竹筍用林、林下種養,推行“家家有股份、有投入、有責任、有分紅”。去年,這里的農戶人均增收超2000元,村集體收入漲了15%。“每個月光管護工資就有4000多元,共富林場真是咱的‘致富臺’!”林農華欽忠擦了擦額頭的汗,笑容格外實在。
輻射賦能:共富畫卷向全域鋪展
共富林場的效應,早已不止于林場之內,正像漣漪一樣向周邊擴散,繪就更大的共富圖景。

邱家山森林公園里,紅軍瞭望臺訴說著紅色故事,大洋地瀑布濺起清涼水花,每年吸引超10萬人次游客前來。“游客多了,我家‘森林人家’的生意也火了,周末住都住滿!”周邊村民笑著說,生態旅游讓農家院變成了“增收院”。與縣法院共建的“生態司法+碳匯修復”基地更成了全國樣板,748畝生態異地修復林,讓“破壞者”變“修復者”,生態保護有了新路徑。

為了讓共富之路走得更穩,連城還推出“一二三四”工作法:以黨建為引領,聚焦竹產業、鐵皮石斛、蘭花三大主導產業,推廣四種經營模式,給33家培育對象“一場一策一檔”的精準服務。
如今,連城已出臺《共富林場試點建設方案》,明確2028年底培育16家以上市級共富林場。接下來,當地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,加大靶向招商力度,優化政策扶持,推動共富林場從“單點突破”邁向“全域開花”。在閩西的群山間,一幅“生態美、產業興、農民富”的時代畫卷,正徐徐展開新的篇章。
記者:黃水林 江鈺婷 林嘉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