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秋時節,冠豸山麓蘭香縈繞。10月12日,走進連城縣“中國蘭花名鎮”朋口鎮,綠金花卉種植專業合作社的智能溫室,一簇簇蘭花舒展碧葉、吐露芬芳。蘭農張松妹小心翼翼撥開盆土,黑褐色的腐殖土間,細密的根系牢牢扎根,她笑著說:“這是山林給的‘養分密碼’,生態守住了,蘭花才能長得好,我們的日子也越過越紅火。”


從昔日無序采挖野生蘭的“單打獨斗”,到如今科技賦能生態培育的“抱團發展”,再到以蘭為媒激活全域產業的“共同富裕”,連城正以一株蘭花為紐帶,奏響生態保護、產業發展與百姓增收同頻共振的共富樂章,讓冠豸山麓的蘭香,飄向更廣闊的天地,化作家家戶戶的幸福味道。
生態筑基:從“竭澤而漁”到“共生共富”
連城擁有81.49%森林覆蓋率,自古便是春蘭、建蘭的原生沃土,更是全國聞名的寒蘭核心產區。然而,曾幾何時,非法采挖野生蘭的風潮席卷山林,少數人靠“挖蘭賣錢”短期獲利,多數農戶卻因生態破壞陷入“越挖越窮”的困境。“那時進山巡護,不僅難見野生寒蘭,周邊農戶的日子也過得緊巴巴,守著好山好水卻沒好日子過。”連城縣林業局花卉站站長吳小玲的回憶,道出了昔日生態與民生的雙重困境。

生態救贖與共富起步,始于制度的剛性約束與發展理念的革新。2015年,連城成功獲評“國家林下經濟示范縣”,當地沒有簡單“禁挖”,而是探索“保護+培育”的共富路徑。該縣開展“清風行動”,嚴厲打擊野生蘭花非法交易;林業部門牽頭搭建145個林下經濟示范基地,推行“合作社+基地+農戶”模式,手把手教蘭農生態培育技術,讓“向山林要蘭”變成“為山林護蘭、靠科技育蘭”的集體致富路。
張松妹的合作社正是這一共富模式的受益者。“以前我們個人收購野蘭,一年到頭掙不了幾千塊,還總擔心被查;現在有了合作社,跟著學技術、搞種植,光精品寒蘭銷售,一年就能收入十來萬,還帶動周邊農戶一起干。”如今,蘭花產業的生態培育模式已形成“漣漪效應”,成功復制到鐵皮石斛、茯苓等林下產業。其中,“冠豸山鐵皮石斛”躋身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,全縣林下經濟帶動2.3萬農戶參與,年產值突破52.51億元,曾經的“生態包袱”,徹底變成了家家戶戶共享的“綠色共富銀行”。
科技賦能:從“靠天育苗” 到“技術共富”
走進連城國蘭研發中心組培室,一排排玻璃瓶里,嫩綠的蘭花組培苗正悄然生長。“別小瞧這幾厘米的小苗,科研團隊花了13年,才把它的成活率從10%提到80%,這不僅是技術突破,更是給蘭農們鋪了條‘穩賺不賠’的路。”“蘭二代”饒小瓊手持組培瓶,語氣里滿是自豪。國蘭無性繁殖技術的攻關,讓“靠天育苗”的老問題成為歷史。

科技賦能的“共富密碼”,不僅在于技術突破,更在于技術普惠與成果共享。連城縣主動牽手福建農林大學、福建省農科院等科研院所,共建研發平臺。2020年,當地參與研發的《中國特色蘭科植物保育與種質創新及產業化關鍵技術》項目斬獲蘭花領域首個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。隨后,當地立刻將技術轉化為“農戶易懂、易學、易用”的操作手冊,讓高深的科研成果走進田間地頭。
“想讓墨蘭春節時全部開花,可將其初花期提前30天,這樣盛花期的它便能與喜慶的年相遇了;想改變蘭花的顏色和香味,可通過雜交‘造’出新品種,而且在關鍵基因已獲解析的基礎上,今后更能隨性地變其色、更其味……”饒小瓊如數家珍。正是得益于成功研發國蘭生產繁殖技術,國蘭工廠化育苗工藝及大田配套栽培技術,探索出大批量低成本生產國蘭的產業化技術,推動蘭花品種從50余種增至1200余種,“東方紅荷”“丹霞一品”“冠豸彩球”等200余種成為享譽全國的精品,蘭花平均價格從過去的幾千元下降到如今的幾百元甚至幾十元。

如今,連城蘭花實現了“貴族化”向“平民化”“大眾化”的轉變,走進了千家萬戶,蘭農們也實現了“量產增收”。科技正讓“技術紅利”切實變成家家戶戶的“增收福利”。
產業融合:“一朵蘭花” 串起全域共富鏈
“家人們看過來,這是連城特有的寒蘭品種,葉片修長、花香濃郁!”在朋口鎮蘭花博覽園的直播間里,主播小李正對著鏡頭熱情推介。小李是當地返鄉青年,去年加入蘭花電商團隊后,不僅自己月收入超5000元,還帶動周邊農戶的農特產品“觸網銷售”。
在連城,蘭花大棚就是最好的實景“直播間”,從展示、介紹、下單,到打包發貨一氣呵成。“從2018年底加入電商直播以來,除了春節基本沒有中斷過,每天能賣出100多盆蘭花,最多時日銷售額逾30000元。”當地蘭企宏源花卉有限公司負責人邱聲華介紹道。截至目前,連城蘭花主產地朋口鎮擁有蘭花電商95家,該鎮年蘭花產業電商銷售額突破6700萬元,全縣蘭花電商年銷售額達1.5億元。更值得一提的是,連城借助成熟的電商渠道,帶動鐵皮石斛楓斗、紅衣花生、茯苓干貨等特產“觸網出圈”,全縣網絡零售額突破40億元,惠及農戶超萬戶。

“歡迎大家來到連城蘭花博覽園,這是全國最大的國蘭主題展區,集蘭花種植、科技研發、研學教育等于一體……”走進連城蘭花博覽園,數十位參加研學活動的小朋友在講解員的介紹下,對連城蘭花進行零距離了解和體驗。
文旅融合則讓共富鏈條不斷延伸。每年11月,連城寒蘭節如期而至,百余家企業攜600多盆精品蘭花參展,不僅帶動蘭花銷售,更讓周邊農戶的農家樂、土特產攤位生意火爆。同時,依托冠豸山獲得世界地質公園、國家5A級景區的契機,蘭花文化與生態旅游深度融合,年接待研學游客超萬人次,帶動200余戶農戶參與餐飲、住宿、導游等服務行業。
“蘭花蝴蝶效應”,正讓共富之花開遍連城每個角落。依托“一園兩帶三區”產業布局,蘭花產業從朋口向莒溪、宣和等鄉鎮輻射,沿國道形成兩條“共富產業帶”。全縣蘭花種植面積4860畝,年產國蘭成品苗近11200萬株,品種1200多個,產值達15億元,3000余戶的農戶吃上“蘭花飯”,蘭農人均年收入達3.6萬元。
“我們把紅土文化、綠色生態和蘭花資源擰成一股繩,讓更多人分享產業發展的紅利,這才是真正的共同富裕。”連城縣林業局黨組書記、局長傅永貴表示,作為“世界蘭花之鄉”,“一株蘭花富萬家”的夢想正在連城實現。
從生態筑基到科技賦能,再到產業融合,連城以蘭花為筆,以實干為墨,在閩西大地上繪就了一幅生態優美、產業興旺、百姓富裕的新時代共富圖景,讓蘭香不僅飄滿冠豸山麓,更飄進了每一位連城百姓的心中。
記者:黃水林 江鈺婷